Quality is life, service is the tenet
電子灌封料的漏電起痕測試需嚴格按照標準流程操作,以下是詳細步驟及關鍵要點:
?一、測試前準備?
?試樣要求?
尺寸≥15mm×15mm,厚度≥3mm,表面平整無劃痕。
預處理:23℃±5℃、濕度50%±10%環境下放置24小時以上。
?溶液配置?
?溶液A?:0.1%氯化銨(NH?Cl)與蒸餾水混合,電阻率控制在395Ω·cm±5Ω·cm(23℃)。
侵蝕性需求較高時可用?溶液B?(含0.5%烷基萘磺酸鈉鹽,電阻率1700Ω·cm±150Ω·cm)。
?設備校準?
電極間距調至4.0mm±0.1mm,電極壓力1.0N±0.05N。
滴液針頭高度調整為30~40mm,滴液間隔30±5秒。
?二、測試操作流程?
?安裝試樣與電極?
將試樣置于玻璃載物臺上,電極對稱放置(夾角60°),確保接觸壓力均勻。
使用4mm量尺校準電極間距,擰緊固定螺絲。
?滴液與電壓設置?
加載電解液至滴液杯,啟動排液功能排除管路空氣。
根據標準選擇電壓(如PTI測試常用175V、250V或600V)。
?啟動測試?
關閉試驗箱門,施加電壓并開始滴液(50滴或直至失效)。
監測電流,若≥0.5A持續2秒或材料起火即判定失效。
?三、結果判定與注意事項?
?合格標準?:50滴內無擊穿、起火或電流超標。
?環境控制?:溫度波動≤±5℃,避免電解液蒸發異常。
?安全防護?:測試中禁止開箱,防止高壓觸電。
?四、應用差異?
?車規級材料?:需通過AEC-Q200標準,PTI≥600V。
?高頻材料?:優先選用低介電損耗配方以減少漏電風險。
漏電起痕指數(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, CTI)是評估固體絕緣材料耐漏電起痕性能的關鍵參數,其定義為材料表面在電場和電解液聯合作用下,能承受50滴電解液而不形成漏電痕跡的最高電壓值(單位:V)。
以下是關于CTI的詳細解析:
?一、核心定義與測試原理?
?測試方法?
使用耐漏電起痕儀,以鉑電極(純度≥99%)施加電壓,滴加0.1%氯化銨溶液(30秒/滴),記錄50滴內未形成漏電痕跡的最高電壓。
漏電痕跡判據:電流突增至≥0.5A并持續2秒,或材料燃燒。
?關鍵參數?
電極間距:4.0±0.1mm,夾角60°。
試樣要求:尺寸≥15mm×15mm,厚度≥3mm,表面清潔無損傷。
?二、材料分級與應用?
?CTI分級標準?
?IEC 60112標準?:
600V≤CTI(I類)
400V≤CTI<600V(II類)
175V≤CTI<400V(IIIa類)
100V≤CTI<175V(IIIb類)。
?典型材料性能?
?FR-4 PCB板材?:普通型CTI為200-400V,高電氣性能型(如CTI600)可達600V,適用于高壓電力設備。
?PPS塑料?:普通CTI約175V,改性后可提升至≥400V,用于IGBT模塊等高溫場景。
?三、影響因素與提升措施?
?關鍵影響因素?
?電解液純度?:雜質會加速漏電痕跡形成。
?表面處理?:清潔優于蒸餾水或橡皮擦。
?材料成分?:添加阻燃劑或無機填料可提高CTI值。
?應用場景?
高壓電器(如電動汽車800V電池系統)、家用電器絕緣部件等,需根據工作電壓選擇對應CTI等級材料。
?四、相關概念區分?
?PTI(耐漏電起痕指數)?:固定電壓下通過50滴測試的耐受能力,屬“及格線"測試,而CTI是尋找材料最高耐受電壓。